超实用!有趣的设计法则
linting.shao
linting.shao
2020.07.27

1.恐惧留白

一种固执地认为用物品和设计元素将空白填满比留白或留空效果会更好的倾向。
指的是渴望用信息或元素将空白处填满。这种风格也普遍应用在各类商业媒体,包括报纸、漫画书和网站。 最近有关“恐惧留白”的感知研究显示,恐惧留白和价值感受之间存在一种反比关系,也就是说恐惧留白越高,价值感就越低。例如一项针对一百多家服饰店的商品橱窗所做的调查显示,橱窗里的模特儿、衣服、价格标签和广告牌的数量,应该与该店的服装平均单价以及品牌价值度成反比。零售店和连锁店倾向尽可能把橱窗填满,反之,高档精品店通常只陈列一个模特,没有吊牌价格和广告牌,需要询问价格的人,大概都消费不起。



也许这种反比关系正好鉴于社会富裕程度,对那些习惯拥有很多的人,少才是多,而对于向来没拥有什么的人,多才是多,也有人认为这和教育程度有关,和富裕并没有什么关系,这个研究领域还不成熟,需要更多后续研究才能找出真正的因果关系,但目前的初步发现已经很有说服力。
设计广告和商业展示可以考虑恐惧留白法则。对富裕和教育程度高的受众,多用极简主义,增加高价值感的联想,对于贫穷和教育程度较低的受众,可以强化恐惧留白。

而面向普罗大众的快消品,大多强化了恐惧留白,整个画面极其丰富,琳琅满目的商品配以高饱和度的色彩,以及明确的利益点,突出了商品的物美价廉。

2.接近法则

接近法则,是众多知觉完形法则(Gestalt principles of perception 也叫做格式塔原理)中的一项,靠在一起的元素会被视为有关联性。例如,根据圆点水平或垂直的邻近间距,简单的圆点矩阵可以有不同诠释:由数个横排或者数个纵列组成,或者是一个间距相等的完整矩阵。
接近法则产生的群组可以减少设计的复杂性,并增强元素之间的关联。

在上面的两个图形组合中,我们可以看出(图1)的圆形给我们的视觉效果是以横向的【行】为单位进行组合的,而(图2)看起来是以【列】为单位进行组合。因(图2)每两个圆形之间的间距横向 60px 大于竖向40px,而(图1)与之相反所以会产生相反的视觉效果。

接近性原则在设计里非常广泛的被运用,做版式设计会把图文信息以不同形状、大小、颜色分组排列,在视觉上营造视觉层次,便于用户阅读。


上图中的【重磅呈现】和【新演推荐】两个标题,运用接近性原则,在中间没有明确分割线的情况下利用空间的远近进行软性分割,用户也会知道他们和下方内容是一个整体。

3.相似性法则

相似性法则,是众多知觉完形法则(Gestalt principles of perception 也叫做格式塔原理)中的一项,主张相似元素会被看成同一组或同一模块,因此比不相似元素更让人觉得有关联性。

人们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经常会将相近或者相似的东西自动的合并在一起,例如:上图中排列的简单矩阵,我们会在视觉中默认分为蓝色方块和红色圆形两部分。人们在感知事物过程中会形成的心理模型,相似的元素会被看成互为关联,默认归属为一组,这就是相似性法则。

根据元素的颜色、大小及形状,一个复杂的视觉呈现,会被视为有不同的信息区域及信息类型,相似元素则被看成互为关联。


上图百度云的界面,我们在浏览的过程中,会从心理上默认把纵向的文件夹图标、内容标题、勾选框等自动归为一类。

拥有共同的视觉元素具有联系性,上图是以【图片+主标题+副标题】为一个模块,从而在视觉上我们把界面分成一个个卡片组类。

4.意向整合

意向整合也是格式塔感知原理(Gestalt principles of perception )中的一项,这项法则认为,人在任何时候看到一组各自独立的元素,会把它们看做是一个容易辨认的单一图案,而不会把它们视为多个独立的元素。视觉渴望看到单一图案的倾向是如此强烈,所以必要时会自行填补空缺,并加入缺乏的信息,让图案变得完整。

例如:当使用一段独立的线条围成环状路径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图形,然后才会注意到这个图案其实是由许多独立的线条组成。以这种方式感受信息的倾向是自动的、无意识的,人们偏爱单纯甚于复杂,喜欢图案甚于无规则可循。

图中 IBM 的 logo,我们第一眼就会看到IBM的字母,将它们视为一个封闭的整体,而不是单独的线条。

意向整合能让设计师减少需要的元素数量,降低复杂性,便于组织资料与沟通。例如:如果一个标志设计是用可辨识的元素组成,不需要用许多线条把它画的很完整,也能清楚有效。减少标志里的线条,不但减少复杂性,还让标志看起来更有趣,因为观众的潜意识会参与设计,使设计变的更完整。

5.大草原偏爱

人们往往喜欢大草原般的环境——空间开阔、树木零星散步、绿草如茵,不太喜欢简单的(如沙漠)、稠密的(如丛林)或是复杂的环境(如山脉)。这种偏爱的来由有一种看法,就是早期人类在大草原上的存活优势胜过住在其他环境的人类。这项优势最后演变成遗传倾向,所以直到今天,人们还是比较喜欢大草原般的环境。

世界各地的公园、度假村、高尔夫球场都跟大草原相似也就不是巧合了,他们可能反映一种无意识的偏好——我们缅怀远古东非老家的景观与情感。
在一项实验中,给实验者看一些环境影像,有大草原、落叶林、雨林及沙漠。当被问及想去居住或游览哪个环境时,青翠的大草原一直都是首选。最不受欢迎的环境是不毛之地的沙漠景观。这项发现支持了一项理论,那就是偏爱大草原的原因,跟资源丰富有关。



不管文化背景如何,人们对大草原或类似公园的环境,具有普遍性的景观偏好。面对景观设计、广告,或者其他需要创造或刻画自然环境的设计时,可考虑用“大草原偏爱法则”。这种偏爱在幼儿身上最为强烈。因此,在设计童话故事背景或游戏环境时,可考虑用类似大草原的环境。

6.红色效应

一种觉得女人穿戴红色比较有魅力,男人穿戴红色比较有支配力的倾向。
例如:将同一名女性穿不同颜色衣服的照片拿给男性测试者看,测试者会认为该名女性穿红衣时最有魅力,最想邀她出去约会,约会时也愿意花两倍的钱在她身上。在这种情况下,红色效应只和性魅力有关,并不会影响你觉得对方是否受欢迎,同样,男性若穿戴合宜的红色衣服(例如:代表“权利”的红领带),会给人更有支配力的感觉,比没穿戴红色衣物的男性更有吸引力。

穿上红色洋装时,这位女性对男性而言,具有强烈的母性暗示,大大提升了她的性感魅力。换上蓝色洋装时,她的性感特征就得依赖比较不明显的生理特征,例如红色的双唇和脸颊。

红色效应法则适用于广告和产品设计。利用穿红衣的女性来吸引注意力,增加产品与性感的联想。让男性穿戴合宜的红色衣物,来象征力量和权威。红色效应很容易随情况而改变,但整体而言,比较适合强调女性性感(例如:衣着)和男性支配力(例如:跑车)的产品和活动。

(图侵删)
参考资料:
《通用设计法则》William Lidwell Kritina HoldenJill Butler

分享至微信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
相关推荐